欢迎光临正蓝旗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官网!
logo.png

专题专栏

更多>>

元上都遗址

当前位置:首页 > 全旗概况 > 元上都遗址

元上都遗址简介

发布日期: 2016-06-13 来源: 正蓝旗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作者: 正蓝旗人大常委会办公室


  元上都遗址位于正蓝旗上都镇东约20公里的上都河北岸,当地牧民称之为“兆奈曼苏默”。元上都是元朝的夏都,与元大都(今北京)共同构成元朝的首都,是当时世界的政治、经济、军事和文化中心。

  元上都遗址是最真实、最完善的元代草原都市遗址,是元朝辉煌历史的实物见证,具有独特的历史、艺术和科考价值,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。元上都遗址目前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、世界文化遗产,2012年6月29日在俄罗斯圣彼得堡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第3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,成为了我国第42处世界遗产,也实现了自治区世界遗产零的突破。

  1256年,忽必烈命大臣刘秉忠在桓州东、滦水北的龙岗山下选址建城,历时三年于1259年建成,初名开平府。1260年忽必烈在开平府被推举为蒙古大汗,开平府后改称上都。元朝11位皇帝中有6位在元上都登基。1275年,意大利旅行家马可•波罗到上都觐见元世祖忽必烈,在《马可•波罗游记》中专节记述了上都豪华的宫殿和御花园:“上都城内有大理石宫殿,其房舍内皆涂金、绘种种鸟兽花木、工巧之极,技术之佳,见之足以娱人心目”,由此可想象当年上都之繁华。1368年,元上都在元末农民起义战争中被摧毁,现在古城墙依然耸立地表,古城内外建筑台基众多,当年房舍错落有致的布局,依稀可辨。

  经内蒙古、北京等地的考古专家、历史学家近年来对元上都遗址的考察,元上都宫城位于内城中部偏北,南北长620米、东西宽570米。城墙用黄土夯筑,外用砖包砌,四角建角楼,东、西、南三面正中设城门,有丁字形大街与三门相连。在宫城中央偏北,有一小山似的方形建筑台基,为大安阁址。在宫城内北部,有一“阙式”建筑遗址,其台基与城墙等高,台基上各色琉璃瓦残片遍地,柱础历历,为穆清阁址。在宫城内,目前已发现的宫殿有30余处。内城位于外城的东南角,街道布局整齐对称,多官署建筑。外城每边长2200米,城内北部土岗为帝王游乐的苑囿区,西部有官署和作坊区。城外是集市贸易场所,地表有密集的小型建筑遗址。目前,遗址内的各主要殿宇、楼台、亭阁的台基以及街道布局、城内水利工程、祭祀区的情况都已探明。

  元上都遗址作为元王朝的龙兴之地,保存着丰富的历史信息,见证着蒙古民族的历史进程,维系着蒙古文化的传统。元上都的影响力不仅仅在于遗址的城墙内外,充满生命力和民族特色的文化景观在人们心中更占据着神圣的地位,每年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。